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地理標志產品頂壇花椒的術語和定義、地理標志保護范圍、自然環境、栽培技術與管理、質量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貯存等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批準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 頂壇花椒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276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GB 276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GB 771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
GB 1488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
GB 2805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
LY/T 1652 花椒質量等級
JJF 1070 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計量檢驗規則
國家質檢總局 75 號令(2005)《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督管理辦法》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是適用于本文件。
3.1
頂壇花椒
產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管轄范圍內的北盤江鎮、平街鄉、者相鎮、白層鎮等4 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內,按本標準規定的生產技術要求生產,符合本標準要求的花椒產品。其主要品種為地方品種大青椒、小青椒。 花椒果實果粒較大、均勻、油腺密而突出,果皮上有明顯凸起的圓點狀油腺,長有油苞,富含揮發油,麻味濃烈持久,香味純正。
3.2
閉眼椒
發育不良或未成熟的花椒果實,雖經晾曬,但果皮未開裂或未充分開裂,椒籽不能自然脫出的花椒果實。
3.3
睜眼
成熟的花椒果實,經晾曬后種子自然脫出,果皮形成的開口狀態。
3.4
霉粒
由于霉菌浸染而發生霉變,致使改變了固有色澤、有霉變的花椒顆粒。
3.5
黑粒椒
因采收不及時或干制不當,椒色變黑,但未受霉菌感染變質的花椒顆粒。
3.6
椒籽
因采收不及時或干制不當,椒色變黑,但未受霉菌感染變質的花椒顆粒。
3.7
固有雜質
與花椒樹生物體有關的雜質,包括閉眼椒、椒籽、果穗梗、雜色椒及椒葉。
3.8
外來雜質
與花椒樹生物體無關的一切外來顯見雜物和塵土等。
3.9
色澤
成熟花椒外果皮呈油綠色至紫色,內果皮黃白色。
3.10
均勻
花椒的顆粒大小、顏色基本一致。
3.11
油腺
花椒外果皮上富含揮發油的凸起腺體。
3.12
過油椒
經過油榨,顏色暗黑的花椒果皮。
3.13
異味
花椒本身氣味以外的氣味。
3.14
氣味
花椒果皮特有的揮發性香味和麻味。
4 地理標志保護范圍
地理標志產品頂壇花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僅限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批準的貞豐縣管轄范圍內的北盤江鎮、平街鄉、者相鎮、白層鎮等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詳細地理位置見附錄A。
5 自然環境
頂壇區域位于東徑105 °25ˊ~105 °56ˊ,北緯25 °7ˊ~25 °44ˊ之間。屬北盤江峽谷喀斯特地貌,海拔在900 m以下。區域年均氣溫18.5 ℃,平均降水量1100 mm,為高溫巖山地帶,具有氣溫高、日照長、溫差小等特點。土壤主要為碳酸巖發育的石灰土和砂頁巖發育的黃壤,pH值5.5~7.5之間。地貌切割較強,耕地破碎零星,巖石廣布,95%的面積為石旮旯,巖石白天受熱晚上散熱,有利于花椒樹生長發育和花椒內含物質的積累。
6 栽培技術與管理
6.1 種源
地方品種:大青椒、小青椒。
6.2 立地條件
保護區范圍內,海拔不高于900 m,土壤為碳酸巖發育的石灰土和砂頁巖發育的黃壤,土壤pH值5.5~7.5,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等于1.8%。
6.3 栽培技術
以上為標準部分內容,如需看標準全文,請到相關授權網站購買標準正版。